欢迎来到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
用户名: 密码: 会员注册
在线留言
生态文化

强化科学防疫、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点击数:969   录入时间:2014年2月7日    文章来源:

 

强化科学防疫、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余勇 主任/研究员

四川是农业大省,“猪粮安天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促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当前,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动物防疫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强化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摆在当前农业部门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一、四川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和趋势

现代畜牧业要做到“六化”:生产的集约化、技术的现代化、经营的产业化、管理的科学化、生产结构的合理化及与环境的协调化。在总结过去我省畜牧业发展成就和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已成为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客观和必然要求。

生态畜牧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与传统畜牧业紧密结合,组织和指导生产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它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态养殖为主体,以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将产生的污染源进行生态净化和资源利用,提供绿色畜产品,在层次上高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它要求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种植、养殖业的有机结合。结合我国和四川实际,推进我省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应注重适度规模和标准化养殖,注重科学防治和安全养殖,注重循环利用和科学发展,并将三者有机统一,目标是建设生态畜牧业。要积极鼓励、培植、发展生态型畜牧场或“综合农业”系统,逐步形成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的新格局。我国已出现了许多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模式,如稻——畜——鱼、猪——沼——牧草、粮——鸡——猪——沼等生产模式。这些模式都充分地挖掘了饲料资源的潜力,多层次地促进能量的转化和蛋自质的利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节省饲料,减少污染,做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

二、生态畜牧业发展离不开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工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四化同步”和“五位一体”对今后一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战略设计和总体布局。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的出台,动物防控工作在坚持依法治疫的同时将加快向公开透明和强化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并重转变,更好地突显科学防控和技术支撑作用,在发展现代畜牧业、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动物疫病科学防控是保障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养殖的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养殖业实现节本增效,必须降低动物因病死亡率、解决因病导致的饲料报酬降低等问题。我国动物传染病病种多,直接影响养殖业安全和动物产品竞争力。当前,动物疫病的流行越来越复杂,多呈混合感染、继发感染;新病、变异毒株不断出现,防不胜防;免疫抑制现象多发,危害严重;细菌性疾病由于抗生素滥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控,为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提升科学防治疫病水平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基础。

全球已发现能共同感染人和动物的病原体有220多种,在我国证实存在的有80多种,这些疫病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共卫生安全。我们必须提升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治水平,现阶段应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结核、血吸虫病、狂犬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治为重点,科学施策、大力推进,稳步实施控制、净化、消灭措施,从源头防治入手做好卫生安全保障工作。

(三)强化科学防治疫病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必然要求。

畜产品是我国人民日常的重要传统食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家庭和谐,甚至社会的稳定,是攸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作,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畜产品的病害、药物残留及人为添加违禁药物等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消费者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视和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迫切希望政府解决好的重点工作之一。

优质、安全的畜产品首先是从源头养殖出来的,养殖环节的动物疫病是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控包括采取生物安全管理措施,科学饲养,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合理使用药物,加强消毒灭源,严格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环境净化和动物疫病净化等内容。强化疫病的科学防治,可有效减低疫病的发生,减少病原的污染和兽药的使用,是确保畜产品安全的必然要求。

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进一步强化我省动物疫病的科学防控能力和水平

(一)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的形势

1、国际国内疫情形势严峻。

一是国际动物疫情呈多发、频发态势。2013年,全球12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在野禽中发现病毒,6个国家新发现23人感染,其中17人死亡;8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口蹄疫疫情,A型口蹄疫的感染率呈迅速上升趋势。去年至今,37个国家或地区报告发生猪蓝耳病疫情;非洲猪瘟已从俄罗斯扩散至白俄罗斯,并呈现远距离跨越式传播的趋势。

二是周边省、区疫情传入压力增大。目前为止,我国已有6个省份发生至少22起口蹄疫疫情,特别是与我省毗邻的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A型口蹄疫疫情严重,对我省构成严重威胁。

三是省内动物疫情风险增大。强制免疫的科学水平尚不平衡,仍有部分地方基础免疫工作不扎实,免疫密度及个别病种免疫抗体保护水平未达到规定要求;监测动物疫病病原污染面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及活禽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带毒率较高。因此,我省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

2、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国家和四川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已相继出台,《四川省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的立法修订工作于20131127已通过二审,为今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现依法防治、科学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三是OIEFAO将兽医服务定位为全球性公共产品,兽医工作在保障动物产品生产供应、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农业部已将动物疫病防控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二)立足省情,进一步强化全省动物疫病科学防控工作

针对2013年全省主要动物疫病预警分析结果,当前我省应继续实施以免疫为重点的防控技术策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稳定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

一是要强化基础免疫;二是要做好应急处置;三是要加强人畜共患病防控。

2、切实加强动物疫病监测流调和预警预报工作。

进一步优化监测计划和流调方案,规范流调监测工作,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数量和频次,建立和完善全省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运行体系和机制。

3、强化兽医实验室运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技术支撑作用。

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兽医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建立和完善全省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分级布点和全覆盖,进一步合理发挥省、市、县三级兽医实验室的技术支撑作用。

4、全面启动实施种畜禽场重点疫病监测净化和社会化服务工作。

启动和实施全省种畜禽场重点动物疫病监测净化工作,推进我省由免疫临床不发病向免疫无疫转变;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准确掌握基层防控需求和疫情信息。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关系到重大动物疫病的稳定控制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更关系到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构建以和谐、文明、生态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不断深入,我省动物疫病防控科学化水平必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