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四川省生态农业发展促进会!
用户名: 密码: 会员注册
在线留言
政策解读

四川三代科研人员接力创新培育“光头”小麦 个子不高产量高

点击数:189   录入时间:2019年5月9日    文章来源:封面新闻

       5月8日,风吹麦浪。绵阳市游仙区小麦种植示范基地内,拂过的微风中带着丰收的味道。

     “这几天就要开收了。”望着约1500亩的麦田,示范基地的负责人表示,按照现在的长势,这片田平均亩产达400kg以上,最高能超500kg 。“而且这个麦子干干净净的,没打药,没得病。”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所种植的小麦品种为“川育25”。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从1958年起,一直从事优质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经过老中青3代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培育出20多个“川育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无芒机播机收抗倒、抗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新品种川育25”,2015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系四川自主创新培育的新品种。此外,与过去种植的小麦品种相比,该品种的亩产能提高约10%。

       8日当天,全省20余个小麦主产县农业部门负责人及种粮大户合作社也在“川育25”示范基地内召开现场观摩会,进行考察和品鉴。

“头上”不长细长的麦芒

       因为麦穗上没有密集生长着又长又细的麦芒,生物研究员们都亲切地称“川育25”品种为“光头”。

尽管少了“飘逸”的秀发,但却给农民收割带来便利。“机收时可以有效减少机收损耗。”该品种的相关推广负责人表示,少了麦芒的干扰,收割时风阻较小,且不容易造成麦穗的浪费。“而如果采取人工收割,农民的双手也不会被细长且硬的麦芒割破。”

       “川育25”是近年唯一通过审定的无芒新品种,此外其杆硬根韧个矮,不容易被吹倒也是显著特点。“一般小麦高九十公分,这个品种大概在八十公分左右。”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吴瑜研究员介绍,如今位于绵阳游仙区的小麦种植示范基地,正处于丘陵地区的山梁子地带山坡上,风大对于小麦生长来说是一大考验。“但如今看来,前几天的大风大雨,田间的‘川育25’小麦都并未出现倒地的情况。”

不仅如此,成果也颇丰。“一摸就知道产量如何,很厚实。有的摸起就‘轻飘飘的’。”根据业主测评,一般亩产在400kg以上,最高亩产能达到500kg以上,与过去种植的小麦品种相比,产量能提升10%。

据悉,“川育25”播种期弹性较大,川西北适宜播种期在10月25日-11月上旬,川东南在10月底立冬播种为宜。

研究60年

从千种小麦品种中筛选聚合优势基因

     “如果小麦品种‘不抗病’,那就能一票否决它的审定和推广。” 吴瑜介绍,对于不抗病小麦品种,一般采用药剂拌种,或者在病发时喷施农药。“而像条锈病是四川小麦的主要病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主要威胁。”

       为了让小麦从一开始就穿上免疫的外衣,从1958年开始,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就开始让各种抗病基因或者其他优势基因聚合到一起。

       为此,科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拥有上千种小麦品种稳定且常用的资源库,作为培育新品种的“母本”。在资源库内,相互之间不断“匹配”,寻找选取优势基因聚合在一个品种中。

       据了解,“川育25”是采用国家审定小麦品种川育14(含抗条锈病基因、耐旱)长芒做底盘品种,将川育5号(含抗条锈病基因)顶芒性状导入,育成无芒中间材料。再将自育优质丰产中间材料“41058”(含抗条锈病基因和矮秆基因)与之杂交,经成都、昆明两地加代、交叉检测、跟踪、筛选,并结合田间鉴定,育成稳定品系。2015年,经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孕育”出新品种,其要能够在不同环境成长才算有意义,即要看看它的耐旱耐肥水抗风抗冻的能力。所以研究员们将“川育25”的种子撒向了肥沃的平坝,也带到了少雨的丘陵。

       如今,“川育25”的推广足迹已遍布了四川二十多个县,甚至去到了更北的河南试验,反响良好。2018年5月13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对小麦新品种“川育25”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示范片(120余亩)进行考察和典型田块机械化实产验收。验收田块面积1.93亩,下场鲜重1316kg,采用PM-8188型水分测定仪测得含水率22.8%,扣除杂质1%,按13%标准含水量,折算亩产达到597.5kg。


                                                                                                                                                                              (责编  罗洪霞)